央廣網西安5月16日消息(記者王祎萍 通訊員張美妮)田家少閑月,五月人倍忙。走進陜西咸陽市禮泉縣石潭鎮大同村,映入眼簾的是寬闊平坦的街道、錯落有致的房屋,疊加著干凈整潔的環境,儼然一幅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新畫面。
與眾不同的是,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門前都擺放著一個兩米高的掛面架子。經冬歷春,風吹日曬,木架表面已變得斑斑駁駁。就是這普通平常的“家當”,讓這個偏僻的小山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掛面村,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,鼓起了村民的“錢袋子”。
強化黨建引領促發展
大同村黨支部和支部書記、兩委干部在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、帶領群眾致富中承擔著“主心骨”作用。近年來,為了破解引領乏力困境,大同村持續推進能人回村兼任職工程,吸納在外打拼多年的創業者高翔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,將村“兩委”建成有組織力、有號召力、有發展力的堅強戰斗堡壘。
高翔一上任,就陷入了沉思之中:大同村地處偏遠,沒有交通優勢,沒有區域優勢,發展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,群眾創收門路狹窄,發展什么,怎么發展?“三會一課”上一個又一個的思路拋出來,又被現實否定,怎么樣實現村民致富的愿望?高翔冥思苦想,終于茅塞頓開,決定在“土特產”上做文章,借助手工掛面這個傳統特色手工藝。
有想法就要付諸于行動。高翔帶著“兩委”班子廣泛走訪黨員、群眾,經過科學論證與市場調研,最終確定了發展手工掛面。村上充分整合產業幫扶資金,組織全村群眾發展手工掛面,讓這一傳統手工藝重新煥發生機,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“香餑餑”。截至目前,該村手工掛面加工已經發展到40戶,年產量約40萬斤,凈利潤196萬元,戶均收入4萬元左右。
傳統手工賦能激活力
據了解,大同村制作手工掛面歷史悠久,迄今有一千余年的歷史。由于是真正的傳統手工制作,掛面潔白光韌,細滑爽口,在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。70歲的脫貧戶楊遵義一家是大同村手工掛面的傳承人,談起手工掛面的制作流程,他如數家珍:整個手工掛面制作流程用時20小時左右,需要經過和面、揉面、餳面、盤面、搓條、上面筷、開面、上架、晾面、切面、綁面等13道工序。楊遵義表示,冬季是制作掛面的最佳時節,因為傳統的手工掛面需要太陽晾曬,這一時節的地面濕度和陽光照射最為合適。他和老伴兩個人每天出面110斤,日收入大約一千元。
村民楊志棟家里共有6口人,老兩口在家務農,兒子兒媳在咸陽某工廠打工,兩個孫子上學。他除了種植20多畝糧食外,每年冬季也會加入制作掛面的人員行列!拔抑饕窍氚咽止烀孢@一項傳統手藝發展傳承下去,讓我們發展越來越好!睏钪緱潩M懷深情地表示。
掛面大戶巨運動40歲,腦子活泛,手腳勤快,兩個孩子一個上技校,一個上高中。他種植了20畝陽光玫瑰葡萄,在他的精心作務下,收成還不錯。一到農閑季節,他就和妻子開啟他們的“掛面模式”。為了排除陰雨天氣影響,他還自制了一套掛面烘干設備,自己掛面,也幫忙給別人加工,僅兩個月時間,掛面收入六萬多元。巨運動說:“一天從早忙到晚,最幸福的莫過于,看著一摞摞整箱的掛面被顧客一搶而光!
科學謀劃共繪新藍圖
“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是用好一方水土,我們將緊緊依托大同村特色資源,開發農業多種功能、挖掘鄉村多元價值,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,把鄉村特色優勢、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優勢、發展方向,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!笔舵偢辨傞L劉曉娥表示。
大同村黨支部書記高翔談及手工掛面的發展前景,信心百倍。他表示,村上將把手工掛面作為群眾增收的重要產業,切實發揮村黨支部的引領作用,積極探索“黨支部+公司+合作社+農戶”的方式,大力支持和鼓勵群眾擴大生產規模,拓寬掛面銷售渠道,使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,群眾收入持續增加。

關注精彩內容